近來關于廣東省煙草專賣局搬進豪華寫字樓工作的行為遭到熱議,人民日報對此點名批判,稱黨政機關是為人民服務的地方,不應該攀比豪華氣度,對于違規興修、裝修、配備、運用工作用房等行為露頭就打,央媒的“剛正不阿”精神可謂是大快人心,但是,筆者卻看到了另一面是:寫字樓的“中年危機”。

寫字樓租賃市場似乎要進入“中年危機”了?-咚咚租

據了解,2020年一線城市寫字樓租賃市場空置率全面飆升,深圳的寫字樓空置率最高,到達25.4%,上海的空置率也居于高點,到達20.9%,租金方面呈現大幅下跌,其間深圳的下跌率到達13.6%,北京寫字樓租賃市場的平均租金最高,為358.5元/平方米/月。此外,,2019年上半年北京的寫字樓空置率為11.5%,為八年以來最高值,新增供給面積16萬平方米,總存量突破800萬平方米,相當于32億的庫存租金額。

如此看來,我國的寫字樓租賃市場的“中年危機”似乎已經出現了,空置率提高、租金大幅下滑、庫存增加等都是寫字樓租賃市場“中年危機”的實踐體現。然而,真實讓寫字樓走到今日的局勢,總結起來,有三個重要原因:

首先一個原因是,寫字樓面對“兩大”約束。
1.依據行政事業單位購買行工作樓政策指示,政事業單位購買工作樓以滿意需求即可,不得以往后開展運用為由提高工作樓標準,依據人力、財力量體裁衣,用較少的資金把行政事業單位工作樓工程建好。

2.依據發改委和住建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與修建風貌辦理》規定:嚴厲約束盲目規劃建造超高層“摩天大樓”行為,100米以上修建需進行消防論證審查,嚴厲約束250米以上修建,一般情況下不允許建造500米以上修建。

這兩項約束對寫字樓租賃市場的影響是很大的,行政事業單位對寫字樓工作場所的需求大,但是鑒于本錢的把控,使得許多地區的事業單位采納自建和置辦低廉價格的國有資產作為工作寫字樓,無形之中削弱了寫字樓租賃市場的需求市場,別的寫字樓大多以“高大”的形象展現在人們視野中,由于對環境和安全的考慮,寫字樓越建越高這條路明顯行不通了,依托量制勝的寫字樓將越來越“難”。

其次,寫字樓租賃市場前期“跑”得太快,后期“跑不動”了。
2005年,韓國電子巨子LG花30億元在北京建國門商圈修建了“雙子座”,由兩棟對稱的寫字樓組成,搬進新工作樓后,便開始經營公司的電子業務,但是這經營的14年里,公司幾乎年年虧本,在2019年終究下定決心撤離我國,在處置資產時卻迎來了意外之喜,自己的寫字樓估值竟然有88億元,相當于增值了58億,投資報答為200%,十四年的時間里,寫字樓不只回本了,還多賺了兩棟雙子座錢。

但是,現在的寫字樓卻并沒有那么幸運了,作為北京、上海兩地最大的寫字樓開發商SOHO我國就“各走各路”,據洶涌新聞報道,2020年上半年SOHO我國財報數據顯示,實踐租金收入下降12%,凈利潤下降63.8%,總資產702.67億元,總負債329.45億元,高負債局勢下,迫使潘石屹不得不尋找變賣資產的出路,比如去年就曾與黑石集團進行了談判,不過談判并不順暢,已提早停止。

可見,寫字樓的價值的確高大,隨便一棟一線城市的寫字樓價值都是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僅僅這個價值畢竟僅僅“估值”,終究值不值這個價仍是個未知數,跟著寫字樓數量不斷增多,“跑的太快”的寫字樓跌跟頭的日子勢必不會太遠。

然后,租賃市場需求量小,吻合度低。
如果說一線城市的寫字樓租賃市場租金高還說得過去,畢竟單價擺在那里,租一個100平方米的工作室月租金至少2萬元以上,實踐生活中,其實在有性價比更高的工作場所情況下,即便是40元/平方米/月的單價也會覺得高,從事寫字樓租賃職業的朋友想必就深有體會,在大城市中,寫字樓有需求的集體大部分是中小型企業,并且許多仍是創業型公司,對租金本錢的預算十分有限,“租不起”成為了許多中小企業在寫字樓租賃市場中的通病。

市場需求量少,吻合度較低,也直接導致寫字樓租賃市場的買賣方式傾向于“批量買賣”,當然挑選批量買賣除了不受投資者待見外還存在別的一個原因:將寫字樓劃分紅小產權物業后,不便于后期的物業辦理,各業主之間因為利益原因,業主租金和商戶的需求難以達成共同,不過這個原因相比前者的影響要素仍是較小。

可見,寫字樓租賃市場目前“高不成,低不就”的局勢現已構成,寫字樓的“不景氣”原因已十分明確,好像因果之中早已注定:享用寫字樓物業增值帶來的利益,就得接受寫字樓預期太高而“賣不掉”的風險,一棟寫字樓即便評價再高又有什么用呢?高了沒人買,低了又不樂意賣,不正是當下寫字樓真實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