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大風降溫降雨緊急通知后,60多歲的申春雨大爺趕忙下床,習慣性地來到陽臺找抹布和臉盆。
“看我這記性,小區改造后已經不漏雨了。”回過味兒來,申大爺長出了一口氣。
申大爺居住的是河北唐山市地震后首個保障房。經歷了20多年風風雨雨,小區各項設施都老舊了。原來的爐灰磚外墻往下掉渣,走路不敢擦著墻根;下水管從一層堵到頂層,不得不從墻外另引管道;暖氣管生銹堵塞,達不到溫度等。
2018年,唐山市決定利用3年時間對全市2000年以前入住的521個、2453萬平方米、涉及35萬戶老舊小區實施綜合改造。
去年開春,市住建局改造辦和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上門挨家挨戶征求意見,先后召開了6輪座談會,幫助居民“量身定制”改造方案。
裸露土地是硬化成停車位,還是綠化成花圃?樓外要不要加裝電梯,每層怎么收費?私自擴建的陽臺怎么拆?引起大家熱烈討論。
經過專家論證,涉及粘貼節能保溫板,下水、燃氣、熱力管網更新,樓體加固維修,強、弱電入地等九項居民反映最強烈的項目開始了緊張施工。
從1976年地震后住秫秸簾抹泥做墻、葦簾油氈為頂的簡易房,到搬進唐山市首批安居工程,再到改造后的小區榮獲“2018年―2019年度河北省人居環境范例獎”,申大爺不禁感慨:“翻天覆地的變化,不敢想象啊。”
兩年來,唐山市動員多方力量,投入資金47.54億元,改造了445個小區,連續排名河北省第一,建筑節能效率提高了30%。和申大爺一樣,全市14萬戶居民的家煥然一新。
今年2月份,唐山啟動了2020年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居民意愿調查活動,在原來改造的基礎上繼續提檔升級。
加裝電動車充電樁、添置分類垃圾箱、建設社區養老中心……比起去年的基礎設施改造,今年申大爺更加關注公共服務設施配套。
如果說硬改造在短期內尚能實現,那么后續維護管理軟改造則是持久之功。對此,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書記張古江認為,要在精細管理、智慧管理、共治共享上下功夫,以優質管理保障城市高質量發展。
前期的改造是為后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提供物質基礎。唐山市住建局房屋與物業管理處處長彭強比喻說:“以前是治病,現在病好了,還要堅持健身。”
目前,唐山市正積極探索“社區黨支部、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樓門長、綜合服務站”六位一體的統籌協調機制,爭取今年全市各區實現物委會覆蓋率100%、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黨的組織和工作100%覆蓋,六位一體治理格局構建率100%。(記者 宋美倩 通訊員 張曉悅)
(責任編輯:王婉瑩)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