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或長期移居中國的外國友人數量逐年上升,已成為一個普遍趨勢。當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來到中國,走進各大城市,他們是如何解決居住需求的呢?是買房還是租房?哪些城市最吸引外國友人?

近日,貝殼研究院發布的《國際客戶居住服務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在平臺租賃、買賣、商業三種國際客戶居住服務交易中,購房服務業務只占到了1.4%,租房服務則占到了95.52%。
外國人居住,最喜沿海城市
和國內人才流動趨向一線城市一樣,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對外國友人的吸引力也最大,這4個城市的國際客戶居住服務交易量占到了全國總交易的一半左右。結合交易數據和鏈家門店經紀人調研反饋,上海對外國友人居住吸引力最強。
在國際客戶居住服務交易量最多的10個城市中,除了位于中部的武漢和地處西部的成都,而其他8個城市北起大連,南到深圳,均為東部沿海省份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
研究院認為,外國人移居中國的城市選擇呈現出明顯的經濟驅動性,“經濟越發達的城市,外國友人所熟知的生活方式和設施越容易觸及,城市擁有更好的就業機會、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對外籍人口的吸引力自然就越大。而外國人才的進入,給城市帶來國外先進的技術、理念等,也提升了城市接軌國際的能力,助力城市發展。”
《報告》顯示,最吸引外國人居住的城市中,上海排名第一,北京次之,成都和深圳分居三、四位,大連緊隨其后。而在居住分布上,多地都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外籍人口聚居區。在這些聚居區,有時候很容易給人置身異國的“錯覺”。
以北京為例,有52.3%的國際客戶位于朝陽區,朝陽區內部聚居外籍人口最多的商圈則為望京。鏈家交易記錄顯示,至少有來自40個國家的人正在或曾在望京居住,交易量位于北京200多個商圈之首,其中韓國人占了四成以上。
走在北京望京區域,你大概率會聽見街邊有人操著韓語講話,望京被稱為“小首爾”,這與中國人在美國的“唐人街”概念類似,與韓國人移民傳統及移民路徑依賴作用相關。類似這樣的區域還有上海徐家匯、深圳蛇口和成都桐梓林等。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顯示,移居中國最多的是韓國人。并且來到中國以后,這些韓國人呈現出典型的移民傳統與對稱地緣關系分布征。北方城市北京、天津、大連、煙臺、青島等,地理位置上與韓國相接近,氣候條件等與韓國也相似,飛韓國基本上一兩個小時即可到達,吸引了很多韓國人移居。
其中,山東煙臺、青島兩城居住服務國際客戶中韓國人占比更是達到了58.13%和43.0%。甚至在“南大門”廣州,平臺居住服務交易數據中韓國人占城市國際客戶總量的18.1%,排名該城市第一。
以租房為主,大戶型是“標配”
來華的外國友人如何解決居住問題,是買房還是租房?
《報告》顯示,在平臺租賃、買賣、商業三種國際客戶居住服務交易中,購房服務業務只占到了1.4%,租房服務則占到了95.52%。對于中國人熱衷于買房的執念,外國友人似乎沒多大感受。
除了受“在境內居住滿一年”“在中國境內沒有第二套房產”“所購房產用于自用自住”以及城市限購等外籍人口在華購房政策影響外,在華永久定居需求不高、置業觀念不強等因素也影響外國友人在華購房動力。
一般而言,越發達的城市“居住成本”越高,但在華外國人住房支出似乎普遍比城市平均水平更高。
《報告》顯示,外國友人在中國一線城市租房套均支出7629元/月,新一線城市套均支出3188元/月;而城市平均水平一線城市4307元/月,新一線城市2078元/月,在租房居住上,外國友人更舍得花錢。
居住成本支出高于城市平均水平,與外國友人堅持住大房子有一定關系。不同于很多“漂一族”在大城市會選擇更小的居住空間,以減少生活成本,外籍人口無論在中國什么等級的城市,大房子的“標配”都堅持不減。外國友人租住套均面積82平方米,平均月租5535元;在華購房套均面積107平方米,套均總價408萬元。
而且這只是平均值,在統計的樣本中,有國際客戶花2766萬元在深圳曦城購置豪宅,也有客戶在上海新湖明珠城、北京霄云路8號等小區一個月花7萬~8萬元租房,這些房子的面積都在200~300平方米。
此外,外國友人居住選擇偏好是高樓層,至少58.1%的外國友人選擇租住在7層及以上的住宅。平臺大數據顯示,在大部分城市,高層住宅居住體驗優勢凸顯,往往具有更高的居住品質、更佳的城市地理位置,也因此吸引了很多追求居住體驗的國際客戶。
來 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