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信息 | 詳細參數 |
---|---|
占地總面積 | 14118.98㎡ |
總建筑面積 | 215972.81㎡ |
辦公面積 | 125786.42㎡ |
商業面積 | 24978.32㎡ |
建筑高度 | 300m(計至塔尖) |
樓層分區 | 低區5-14F、中區16-27F、中高區32-41F、高區43-53F |
容積率 | ≤10.7 |
大堂規格 | 首層大堂15.5m(面積2626㎡)、空中大堂9.5m(面積2710㎡) |
標準層高 | 4.5m |
標準層面積 | 2600-3200㎡ |
幕墻系統 | LOW-E中空夾膠超白鋼化玻璃,兼具節能與通透視野 |
空調系統 | 約克VAV冰蓄冷中央空調(周一至周五8:00-19:00,加班按面積計費) |
電梯配置 | 34部通力電梯(低區3.5m/s、中區6m/s、中高區3.5m/s、高區5m/s) |
網絡地板 | 10cm-15cm |
停車位 | 892個(含70個快速充電樁) |
租金 | 180-380元/㎡/月 |
管理費 | 40元/㎡/月(含空調費) |
停車費 | 月卡1000元/月 |
作為深南大道300米天幕地標,華僑城大廈占據深圳企業面向世界的“首排要地”。這條孕育了無數經濟奇跡的“萬億大道”,已吸引眾多世界500強入駐,產業集群效應顯著,是企業彰顯品牌實力的理想載體。
項目以“生態辦公”為核心理念,低處可俯瞰華僑城的低密度綠色景觀,高處能遠眺深圳灣的山、湖、海、濕地多重景致,實現“在城市天際線中擁抱自然”的辦公體驗。LOW-E中空玻璃幕墻既保證視野通透,又具備隔音隔熱功能,打造舒適辦公環境。
項目榮獲美國LEED金級預認證、國家綠色建筑二星認證、深圳市綠色建筑金級認證,以低碳、節能、環保的設計理念,為企業提供健康舒適的辦公環境。
華僑城大廈憑借地標高度、核心區位、頂級配置及完善配套,成為深圳乃至灣區總部經濟的標桿之作,為追求卓越的企業提供面向世界的商務平臺。
感謝配合!
]]>7號線華僑城站與9號線紅樹灣南站的"雙軌交匯",構建起連接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與歡樂海岸的黃金通道。更值得期待的是,規劃中的14號線支線將使大廈與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形成"會展文旅30分鐘經濟圈",讓商務洽談與藝術巡游無縫銜接。項目獨有的"文旅接駁巴士"系統,可直達世界之窗、歡樂海岸等六大文旅地標。
設計師將"15分鐘生態漫游圈"理念發揮到極致:1.8公里長的空中連廊系統串聯起華僑城大廈、歡樂海岸、OCT-LOFT創意園等核心節點,形成"空中藝術走廊"。地面層的"華僑城生態步道"則巧妙融入山海元素——從大廈出發,步行10分鐘可達深圳灣公園,15分鐘可達華僑城濕地公園,讓都市人隨時切換"辦公-自然"模式。
在80萬平方米的綜合體中,40%的業態被重新定義為"藝術商業空間"。大廈內的"云端藝術展廳"定期舉辦國際級藝術展,而B1層的"藝術市集"則匯聚了深圳本土設計師的文創產品。更妙的是,項目與華僑城集團共建的"文旅產業孵化器",讓初創企業能共享主題公園的IP資源,實現"從創意到落地"的全鏈條服務。
引入"藝術+商業"的混合業態模式,將傳統商場解構為18個主題藝術空間。28層的"云端藝術餐廳"可俯瞰深圳灣夜景,而地下一層的"藝術黑匣子"則藏著先鋒戲劇實驗場。每周五晚的"華僑城藝術夜市",讓白領們在下班后既能看展又能參與手作體驗,形成獨特的"藝術下班經濟"。
項目核心區的"生態大腦"系統,通過2000個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PM2.5、溫濕度等指標。當監測到污染指數上升時,智能噴淋系統會自動啟動,配合垂直綠化幕墻形成微氣候調節網絡。這種主動式生態管理,使園區PM2.5常年低于深圳市平均值25%,成為CBD的"天然氧吧"。
在大廈裙樓的"垂直森林"設計中,2000平方米的綠植墻不僅凈化空氣,更成為藝術家的天然畫布——每季度更換的植物圖案,由AI算法根據季節和藝術主題生成。而毗鄰的華僑城濕地公園,通過"生態藝術走廊"與大廈連通,讓白領們在午休時就能參與紅樹林保育、觀鳥研學等生態活動,實現"辦公即自然"的沉浸體驗。
大廈大堂的"華僑城記憶長廊",用數字投影技術重現1985年華僑城奠基時的場景;而會議室的"藝術對話"主題裝飾,則通過AR技術讓歷史場景與當代藝術產生時空對話。更令人稱奇的是,項目與深圳交響樂團合作打造的"音樂垂直空間",讓辦公人群在電梯間就能邂逅即興演奏會。
獨創的"15分鐘藝術生活圈",將商務社交轉化為文化體驗。每周五晚的"華僑城藝術沙龍",邀請藝術家、設計師展開跨界對話;位于28層的"云端圖書館",則通過書籍漂流系統構建起無形的社交網絡。這種將商業空間轉化為文化容器的嘗試,正在重新定義CBD的社交范式。
與騰訊合作的"數字孿生系統",已實現建筑能耗、藝術展覽人流、生態數據等138項指標的實時可視化。通過AI算法,系統能預測未來2小時的園區人流峰值,提前啟動應急預案。這種前瞻性布局,使華僑城大廈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首個通過LEED鉑金認證的"藝術智慧綜合體"。
在能源管理方面,項目采用"光伏-儲能-地熱"三位一體供能系統,清潔能源占比達60%。其雨水收集系統與垂直農場的結合,每年可生產15噸有機蔬菜,實現從雨水到餐桌的可持續閉環。更值得關注的是,大廈與深圳大學共建的"生態藝術實驗室",正探索將建筑廢棄物轉化為藝術裝置的創新路徑。
當傳統CBD還在用玻璃幕墻堆砌商務空間時,華僑城大廈已悄然完成了從物理空間到生態藝術系統的進化。在這里,每平方米都承載著文旅融合的動能,每條走廊都流淌著藝術創新的基因,每個角落都在演繹著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敘事。這不僅是一個商業地標,更是一個關于城市未來的藝術實驗場——它證明當商業價值與藝術創造力、生態智慧達成完美共振時,都市生活可以抵達"效率與美學并存"的全新維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