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建筑形式像超高層建筑一樣,在為人類拓展生存空間的同時,也引來巨大的爭議,比如建設運營成本高、建設周期長、消防施救難度大、得房率低等。
近日,我國對超高層建筑“限高”的決心,在社交媒體迎來一片叫好:“實用型最重要”“后期維修養護都是問題”……網友的熱烈討論,使“我國不再新建500米以上高樓”的相關話題沖上微博熱搜。
話題的中心,是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中提及的建筑“限高”標準,即不得新建高度500米以上建筑,嚴格限制新建高度250米以上建筑。
那些欲與天公試比高、曾經撐起城市天際線的網紅地標,緣何現在被棄如敝履?城市容顏該如何妝點,才能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宜居宜業間求取平衡?
兩年四次,在涉及全國的建筑風貌、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等政策體系中“圍追堵截”超高層建筑,這樣的力度可謂巨大。
細數前三次的“圍堵”,不難發現,我國對超高層建筑的“限高”方向日益明確。
2020年4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的通知》,指出“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
2021年6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管理確保工程安全質量的通知》,提到“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
2021年10月,住建部和應急管理部發布《關于加強超高層建筑規劃建設管理的通知》,明確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
面對500米的“身高天花板”,開發商紛紛出招將建筑高度拉伸到極致:南京江北國際金融中心高度從600米降到499.8米,蘇州中南中心由729米降到499.15米,西安中國國際絲路中心大廈由501米降至498米……
高層建筑是現代文明的成果,人類追求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的美好愿望早已有之?!爱敵趺绹氖汀⑼ㄓ?、鋼鐵等行業的巨頭,紛紛興建高層建筑,后來很快發展到超高層建筑,也就是100米以上的建筑發展階段?!睎|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周琦介紹,技術、市場、資本、土地等多重因素的加持,讓超高層建筑迅速在全球遍地開花。
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更大使用面積的建筑以節約土地,是催生超高層建筑的源動力。
我國從二十世紀初開始探索高層建筑建設。當時,在上海、天津、廣州等地,我國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高層建筑建造技術, 建造了一批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準的高層建筑。1976年,隨著高達114米的廣州白云賓館落成,我國進入超高層建筑發展階段。
“在改革開放以后,城市現代化進程加速,城市中心區的集聚效應越發明顯,催生了大量的辦公、居住需求。隨著地價在建設成本中的占比不斷攀升,樓也越建越高。那時流行的一種觀念是:一個城市第一高樓的高度,代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水平,是城市現代化的標志?!苯K省設計大師、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執行總建筑師曹偉說。
改革開放帶來的不僅是城鎮化進程加快。周琦表示,許多外企進入中國后,他們對現代化的辦公環境、設施的需求,也推動了超高層建筑的勃興。中國多年持續的經濟發展,也在客觀上為超高層建筑的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力。
“隨著土地的價格越來越昂貴,以及一些城市打造地標性建筑的需求不斷提升,我國超高層建筑的規模在2010年左右達到了頂峰?!敝茜f。
記者登錄世界高層建筑與都市人居學會網站查詢發現,目前中國超過150米的建筑已經有2964座,其中超過200米的有964座,超過300米的有102座。世界最高的十棟超高層建筑中,有六個在中國。2015年建成的上海中心大廈是目前國內最高的超高層建筑,高度達到632米,共120層。在全球范圍內,上海中心大廈從高度上僅次于迪拜高828米的哈利法塔。而在全球擁有150米以上建筑數量最多的10個城市中,香港、深圳、上海、廣州、重慶5個中國城市位列其中。
超高層建筑的建設、運營維護成本、消防風險、樓內垂直交通的擁堵和潛在的生態影響,近年來屢屢為人詬病。
“高層建筑每升高50米,建筑成本大約增加20%。建筑越高,要抵御的風力和地震的水平推力就越大,所以地基就要打得更深,建筑的柱梁也要更粗,玻璃幕墻也要鞏固地更緊,外部的樓體維護體系也要加強處理。而為了樓內通行的方便,建筑內還要安裝高速電梯。此外,超高層建筑每隔50米,都需要設置避難層,并配備相應的消防設施,以便發生火災時供人們疏散避難。”周琦說,上述因素都導致超高層建筑的得房率較普通建筑低,而且樓層越高,得房率越低。而超高層建筑的造價卻很昂貴,這導致租金和售房價格更高。這一高一低,讓超高層建筑性價比較低,逐漸失去光環,造成了高空置率。
而即使是使用中的超高層建筑,也存在先天不足?!澳壳暗南涝铺菀话阒荒芘噬?00米左右,這意味著超高層建筑發生火災時的施救難度會很大。”曹偉說。
曹偉表示,超高層建筑造成的高能源消耗也不符合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有數據顯示,150米的超高層住宅,單個電梯能耗較100米高層住宅高出40%以上。超高層住宅相較于普通高層住宅額外增加的供水耗電量約為2400千瓦時/年。由于通常需要水泵、水箱分段抽送,造成部分樓層水壓過大,進而導致水龍頭水流過快,也容易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此外,玻璃幕墻帶來的光污染,高層建筑密集區域形成的樓之間的空氣氣流,還會形成微熱島效應?!敝茜a充。
漫步在當今的中國城市,一座座摩天大樓彰顯出城市的國際化雄心。如何讓城市擺脫“千城一面”,變幻出多姿多彩的容顏?
“建筑的高度、規模,往往可以改變一個城市的尺度,超高層建筑對城市天際線的改觀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有貢獻,但我們更應該關注城市風貌的內在品質與內涵。”曹偉認為,“城市地標未必都需要通過建筑高度來體現。那些能激發城市活力,傳承城市文明的公共設施和公共空間,都可以成為一座城市的地標?!?/p>
周琦認為,城市建筑追求容積率的提升,并不會帶來舒適的工作、居住體驗:“人們更喜歡生態的、宜居的生活空間,而非高密度的生活空間。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獨特的山水城林和歷史文化底蘊。只有從各自的經濟發展水平、地理條件、歷史文化變遷等實際條件出發,才能設計各具特色的城市天際線,從而真正地擦亮城市名片?!?/p>
(周琦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來 源:科技日報
]]>“城市與建筑風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內質精神的有機統一,建筑限高有利于打造更多符合城市風貌和‘適用、經濟、綠色、美觀’方針的建筑,從而實現更長遠的發展。”住建部科技委質量安全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實接受人民網“強觀察”欄目采訪時表示。
根據《民用建筑設計統一標準》,在我國,建筑高度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單層公共建筑,且高度不大于100m的,為高層民用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m為超高層建筑。
早在2016年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就提出,要強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層建筑設計管理,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評估制度。2019年9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完善質量保障體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質的指導意見》強調,嚴格控制超高層建筑建設,嚴格執行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審批制度,加強超限高層建筑抗震、消防、節能等管理。2020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的通知》更提出,嚴格限制各地盲目規劃建設超高層“摩天樓”,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
“強觀察”欄目梳理發現,近年來,對于新建高層建筑,政策日趨嚴厲,從定性要求“嚴格控制超高層建筑建設”,到提出具體限高量化指標;從“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到此次國家發展改革委要求“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都顯示出這一趨勢。
鄭實表示,隨著建造技術的進步,為了提高土地使用率,高層、超高層建筑不斷涌現,從節約城市土地、集聚社會資源、提高運行效率的角度來看,高層建筑在城市的發展中有其合理性。
世界高層建筑與都市人居學會(CTBUH)發布的《2020高層建筑年度回顧》顯示,中國150米以上的建筑達到2395座,200米以上建筑達823座,300米以上達95座,三項指標均保持全球第一。
為何很多地方熱衷建造超高層建筑?鄭實認為,資源聚集 會使城市的運行更加高效;近些年來,建造技術的進步也使建造超高層建筑更容易實現;同時,土地價格的上漲也使超高層建筑帶來的造價成本提高不再是主導因素;加之很多地方以建筑高度作為城市現代化的“象征”。所以,越來越多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競相突破著城市天際線的記錄。
鄭實表示,摩天大樓看起來“挺拔壯觀”,但超高層建筑背后的“代價”卻不容忽視:超高層建筑可能會損害城市傳統風貌,放眼望去整個城市成了“混凝土森林”;平面使用率降低、加大耗能、導致交通擁堵,產生光污染和熱島效應,不利風環境乃至使地面沉降;超高層建筑材料與設施要求高,抗震技術復雜,從而提高工程造價和運維成本;一旦發生火災或者事故,超高層部分無法從外部撲救,救援就會非常困難。
“限高”的一個重要考慮是消防安全。鄭實以消防救援為例說,世界上消防車最高作業高度是101米,但作業場地面積和承載要求都很高。而在滅火救援中,消防車實際能有效發揮作用的撲救高度一般是50米以下,超高層建筑主要靠完善建筑自身的消防設施進行自救、保障安全,對于建筑高度25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而言,逃生疏散時間太長,消防設施技術復雜,管理運維要求極高,安全風險變大,所以需要進行特殊論證。
最近,對縣城新建住宅進行限高也成了熱議的話題。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十五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加強縣城綠色低碳建設的意見》,規定縣城新建住宅以6層為主,6層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積占比應不低于70%,縣城新建住宅最高不超過18層。
“相比于城市,縣城的土地資源沒有那么緊張,要倡導綠色低碳建設、保護環境生態、維護傳統風貌。”鄭實說。
鄭實表示,6層住宅相比單層建筑,土地使用集約高效;相比高層建筑,工程造價低,技術容易保證,同時與當地消防救援能力要求也相匹配。如果是18層住宅,基本就是縣城消防救援能力的高度極限,所以要求縣城新建住宅最高不超過18層。
近年來,有些縣城盲目建設高層住宅,這超出了當地經濟合理承受能力和運維管理水平,嚴重影響了其原有的風貌特色,同時也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高樓林立并不意味著舒適宜居。鄭實說,通過對縣城新建住宅進行限高,有利于保護當地的傳統歷史風貌,加強建筑與原有風貌的有機融合,更好地將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息結合在一起。
“表面看,縣城和大城市限高尺度很不一樣,但建筑限高原因其實是相通的?!编崒嵳f,如傳統風貌影響、交通擁堵、土地溢價帶來的對建造成本的忽略、消防救援能力都會遇到瓶頸等問題。
來 源:人民網
]]>通知指出,近年來,各地方不斷加強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項目管理,工程安全質量水平不斷提高。但仍有一些項目管理不嚴,相關管理規定落實不到位,造成工程質量下降、安全隱患增加。為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管理,堅持質量第一,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是加強項目審核把關。規范履行項目審批(核準、備案)程序。嚴格按照《政府投資條例》《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條例》等有關規定,履行投資項目審批(核準、備案)程序。政府投資項目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報批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企業投資項目要根據《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等有關規定,履行核準或備案手續。未按規定履行審批(核準、備案)程序、不符合規定的建設條件的項目,不得開工建設。
在前期工作階段進一步加強工程質量管理。項目單位應當提高項目前期工作質量,確保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項目申請報告等文件的深度達到規定的要求。規劃選址階段要優化工程選址方案,盡量避免風險較大的敏感區域。可行性研究報告要對涉及工程安全質量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評價,提出應對方案。初步設計要嚴格執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提出安全質量防護措施,并對施工方案提出相應要求。
嚴把超高層建筑審查關。嚴格執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的通知》,把超大體量公眾建筑、超高層建筑和重點地段建筑作為城市重大建筑項目進行管理。其中,對100米以上建筑應嚴格執行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審批制度,與城市規模、空間尺度相適宜,與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確需建設的,要結合消防等專題論證進行建筑方案審查,并報住房城鄉建設部備案;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
落實項目決策咨詢評估制度。項目審批(核準)部門在審批(核準)項目時按照有關規定應委托咨詢評估的,必須先完成委托咨詢評估程序,再作出審批(核準)決定。評估機構要加強對工程安全質量的評估,對出具的評估論證意見承擔責任,投資主管部門要加強評估質量評價管理。
二是嚴格執行項目管理制度和程序。嚴格落實“項目四制”。落實項目法人責任制,項目單位和法定代表人對項目建設的安全質量負總責。落實招標投標制,按照《招標投標法》《必須招標的工程項目規定》《必須招標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項目范圍規定》等要求做好項目招投標工作,并將強制性安全質量標準等作為招標文件的實質性要求和條件。落實工程監理制,監理單位要認真履行監理職責,特別要加強對關鍵工序、重要部位和隱蔽工程的監督檢查。落實合同管理制,建設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設備材料采購和工程監理等要依法訂立合同,并明確安全質量要求以及違約責任等。
科學確定并嚴格執行合理建設工期。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充分評估論證的基礎上科學確定合理建設工期,防止邊勘察、邊設計、邊施工。嚴格執行建設工期,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任意壓縮合理工期。確需調整工期的,必須經過充分論證,并采取相應措施,通過優化施工組織等,確保工程安全質量。
嚴格工程造價和建設資金管理。項目招標投標確定的中標價格要體現合理造價要求,杜絕造價過低帶來的安全質量問題。政府投資項目所需資金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確保落實到位,不得由施工單位墊資建設,不得隨意縮減政府投資計劃明確的投資規模。嚴禁轉移、侵占、挪用政府投資資金。
嚴格組織項目竣工驗收。項目建成后,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組織竣工驗收,將工程質量作為竣工驗收的重要內容。工程質量達到規定要求的,方可通過竣工驗收;工程質量未達到要求的要及時整改,直至符合工程質量相關驗收標準后,方可交付使用。
嚴格做好項目檔案工作。督促項目單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加強項目檔案管理,做好項目審批、實施、竣工驗收等各環節有關文件資料的收集、整理、歸檔、移交等工作,確保資料無缺失遺漏。
三是加強項目實施事中事后監管。加強投資法規執法。強化《政府投資條例》《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條例》制度執行,加強對本地區投資項目特別是備案類項目的事中事后監管,將項目是否按照審批(核準、備案)的項目建設地點、建設規模、建設內容等進行建設作為核查重點。
加強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監管。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的日常監管直接責任單位對項目單位開展定期或不定期檢查,日常監管直接責任單位中的監管責任人“三到現場”,以及各級發展改革部門組織開展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事中事后監管,均要將工程安全質量作為重要監管內容,對于發現的工程安全質量問題要及時整改到位。地方安排的政府投資也要參照上述要求加強工程安全質量監管。
發揮審計、督查等監督作用。積極配合關于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政府投資管理的審計、督查等。對發現的工程安全質量等問題,要督促有關地方和單位限期進行整改。
加強社會監督。按照有關規定做好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信息公開和施工現場公示,積極接受社會監督。對有關單位、個人和新聞媒體反映的工程安全質量問題,要按規定認真核查處理。
四是強化工程安全質量問題懲戒問責。加強安全質量事故懲戒問責?;A設施建設項目發生重大安全質量事故的,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由有關部門依法追究項目單位、監管責任單位和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以及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加強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工程質量問題懲戒問責。對于工程質量存在重大問題的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除依法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的法律責任外,各級發展改革部門還應按照《政府投資條例》《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和貼息項目管理辦法》《中央預算內直接投資項目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采取通報批評、停止撥付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在一定時期和范圍內不再受理該項目單位資金申請報告、將相關信息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實施聯合懲戒等措施,對相關單位和人員予以懲戒。
來 源: 中國新聞網
]]>賽格廣場振動一事,也引發外界對超高層建筑的關注。有數據顯示,經多年建設,中國200米以上的建筑物已經超過800余座,300米以上的也有近百座,成為全球擁有高層建筑物最多的國家。高層建筑帶來土地集約利用的同時,又要面臨修建成本高、能耗高、維護成本高的難題。住建部、國家發改委于2020年發文稱,要嚴格限制各地盲目規劃建設超高層“摩天樓”。
一份名為《深圳市福田區華強北街道賽格廣場大廈搖晃的情況報告(續報二)》的報告稱,經省市專家研判,初步認為:一是深圳賽格大廈系上下震顫而不是左右擺動;二是造成震顫的原因是多種因素耦合,主要是風的影響,還有地鐵運行(兩條地鐵從樓下經過)和溫度的影響(近兩天氣溫升高,溫差達8度,對鋼結構影響大);三是經專家現場踏勘和會商研判,賽格大廈主體結構是安全的,內部結構堅固,各種附屬設施完好。
報告稱,目前,深圳市已設立現場指揮部,并組織有關結構工程、巖土工程、工程抗震方面專家和技術人員對賽格大廈進行沉降、傾斜和震動等監測,進一步擬定應急處置方案。
報告表示,經專家測量,目前賽格大廈傾斜率位于0.01%-0.02%之間,小于允許傾斜0.2%,遠遠小于規范要求,專家一致認為賽格大廈沒有傾斜。深圳市將根據樓體結構排查情況,研判大廈恢復開放時間。鑒于該大廈未安裝阻尼器,專家建議,下一步可以考慮安裝阻尼器以提高防風防震能力和舒適度。
據了解,阻尼是一個物理學名詞,指的是力的衰減和能量的耗散,有緩沖的意思。阻尼器則被認為是“定樓神器”,被應用于超高層建筑之中,當強風來襲,它可以削減晃動,幫助超高層建筑保持樓體穩定和安全。2018年8月,超強臺風“利奇馬”登陸華東地區,中國第一高樓——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的阻尼器,就出現了自2016年正式啟用以來的最大擺幅。
上述報告雖然認為造成震顫的主要原因是風的影響,但根據深圳市氣象局18日下午的通報,賽格廣場當日最大陣風只有9.9米/秒(5級)。
由于賽格廣場內有許多出售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礦機的商家,還有推測是因為礦機運行導致樓梯共振。不過,有業內人士直言,這只是“段子”。
振動的不止賽格廣場,深賽格的股價應聲而動。19日,深賽格股價低開低走,跌幅一度達7%,截至收盤,收跌4.88%,公司總市值近60億元人民幣。
根據世界高層建筑與都市人居學會(CTBUH)的標準,超過300米的建筑即為超高建筑。公開資料顯示,賽格廣場由深圳賽格集團投資興建,于1999年建成完工,總高355.8米,總建筑層79層,地上75層,地下4層,總建筑面積達17萬平方米。
落成之時,賽格廣場是深圳第二高樓,僅次于高度約384米的地王大廈,建成多年,賽格廣場都與地王大廈并列深圳摩天樓的雙子星。直到2011年,441.8米的京基100大廈建成,賽格廣場才退居第三。
之后,人口不斷聚集、土地資源又相對稀缺的深圳,開始不斷向“上”生長,平安金融中心(約600米,現為深圳第一高樓)、春筍大廈等超高層建筑在近幾年相繼投入使用。據CTBUH統計,深圳市150米以上的建筑達297座,僅次于香港的482座,位居全球城市榜第二位。其中,深圳200米以上建筑達104座,300米以上達14座。
這并沒有完,深圳的海拔還在不斷升高。在建的龍崗大運中心世茂深港國際中心,此前傳出建設高度將達到約700米,不過至今沒有正式宣布。華潤湖貝塔,最初的設計高度達到830米,之后傳出降至500米。
放眼中國,許多大城市都正不斷涌現摩天大樓。CTBUH發布的《2018高層建筑回顧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擁有200米及以上的高層建筑678座,占全球總數的45.9%。該機構發布的《2020高層建筑年度回顧》顯示,2020年全球建成了106座200米及以上高度的建筑,其中中國就完成56座,占比超一半。其數據顯示,中國150米以上的建筑達到2395座,200米以上建筑達823座,300米以上達95座,三項指標均保持全球第一。
但是,隨著建筑越來越高,外界的反思也開始增加。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宋曄皓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采訪時稱,經過多年的實踐,修建超高層建筑已經沒有過多的技術難點,但要考慮是否需要。在寸土寸金的區域修建超高層建筑,可以緩解用地緊張的狀況。而對于很多城市與區域而言,其土地開發強度并沒有那么大,是沒有必要修建超高層的,企業、政府等相關方則是出于各自的考量,產生了這種沖動。超高層建筑的建設成本高,運營與維護成本大,但租金、售價的回報卻不見得很理想,還要面臨著消防安全等不可預知的特殊情況的挑戰。
就遍布各個城市的高層、超高層住宅而言,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撰文稱,高層住宅是高消耗、高成本、高碳排的建筑形態。在建造環節,高層住宅需要消耗更多的建材,由于交通、消防和結構造成較低的建筑實際使用面積率;在運行和維護環節,電梯、保溫、照明的能耗更高,設備更新的難度更大;在拆除環節,其成本、難度和廢物產出量也很高。從全生命周期的綠色低碳效應和全生命周期的財務成本分析,高層住宅是高消耗、高碳排放,高建造、高使用與維護成本高的建筑形態。研究表明,與多層住宅相比,高層住宅的建設成本要高出50%到100%。
為抑制各地對修建高層建筑物的狂熱,2020年4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的通知》。其中提出,嚴格限制各地盲目規劃建設超高層“摩天樓”,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各地因特殊情況確需建設的,應進行消防、抗震、節能等專項論證和嚴格審查,審查通過的還需上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復核,未通過論證、審查或復核的不得建設。
通知還稱,要按照《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確需建設的,由省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結合消防等專題論證進行建筑方案審查,并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備案。各地新建100米以上建筑應充分論證、集中布局,嚴格執行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審批制度,與城市規模、空間尺度相適宜,與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中小城市要嚴格控制新建超高層建筑,縣城住宅要以多層為主。
對于該政策的影響,CTBUH認為,2018年至2019年間,中國200米以上建筑的產量已經出現了較大幅度地下降,從92座下降到57座。與十年來達到的峰值相比,并結合2016年發布的針對“過大、異種和怪誕”建筑物的政策,以及隨后地方政府出臺的限高措施和遏制債務支出的協同努力,很可能會減緩中國超高層建筑建設的進程。
在過去兩年間,已有多個規劃中的超高層建筑被“削高”。中海地產曾計劃在成都修建一座677米的超高層建筑,但拿地后,這一地標建筑并無過多進展,之后傳出高度遭削減的消息。今年5月14日,該項目在北京通過超限審查,最終建筑高度為488.9米。寶能集團在沈陽打造的寶能GFC,計劃修建高度為568米,是東北第一高樓,到2020年4月底,該建筑物的高度降至500米。
今年3月底,住建部又發布了《關于加強縣城綠色低碳建設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提出,限制縣城居住建筑高度??h城新建住宅以6層為主,6層及以下住宅占比應不低于75%??h城新建住宅最高不超過18層。確需建設18層以上居住建筑的,應嚴格充分論證,并加強消防應急、市政配套設施等建設。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這類政策能夠約束高層建筑的開發,將縣城綠色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和住宅建筑規劃等進行更好地協調。
來 源:中新經緯
]]>4月27日,住建部、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提到,要嚴格限制各地盲目規劃建設超高層“摩天樓”,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中南中心以1米之差,未觸及“限高令”,成為國內規劃和建設中的超高層建筑“削高”的最新案例之一。
近些年,超高層摩天大樓在各地拔地而起,規劃中的600米、700米甚至800米的建筑屢見不鮮,但隨著社會對摩天大樓的態度逐漸理性,其負面問題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主任秦虹對中新經緯客戶端分析稱,政府公開文件中出現“一般不得”的字眼,就可能意味著沒有經過特殊的批準,是不被允許的。今后立項新建的500米以上的超高層項目,估計都會受到影響。
地標建筑頻頻變矮 500米早是隱形門檻?
其實,在4月27日的通知發布之前,全國多座規劃和建設中的超高層建筑都已經被“削高”,500米的高度,成為超高層建筑的隱形門檻。
2012年,中南建設公司以6630萬元的價格拍得位于“蘇州之門”北側一幅1.65萬平方米的地塊,用于建設蘇州中南中心。按照早前規劃,中南中心地上138層,地下5層,檐口高度598米,以塔冠最高點729米的高度成為當時“國內在建第一高樓”。
不過,媒體稱,中南中心從2014年1月3日開始施工,2015年4月4日所有樁基全部完成施工,但不久,就傳出停工的消息。蘇州電視臺2019年8月底報道稱,拿地數年,中南中心的工地仍是雜草叢生、磚塊亂堆,蘇州工業園區國土環保局公開回應稱,因國家超高層限高政策,該項目正在辦理規劃變更手續。
直至今年4月24日,蘇州工業園區公布了中南中心的項目規劃方案,建筑效果圖與之前相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整體造型方中帶圓,建設高度則由原來的729米大幅削減至499米。近日,就中南中心削減建設高度一事,中新經緯客戶端詢問了中南集團相關人士,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中海地產曾計劃在成都天府新區修建一座677米的超高層建筑,這就是熊貓大廈,后更名為“一帶一路大廈”。中海地產拿地后,地標建筑沒有過多進展,677米的建設高度也不再成為宣傳重點,當地就傳出高度遭削減的消息。2019年8月底,中海地產的一位內部人士對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該地標項目的方案正在調整中,高度會有一些變化,但仍未確定。
中新經緯客戶端注意到,今年4月16日,中國建筑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微信公眾號“四川省城市特殊巖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布了一篇名為《好消息——擬建西部第一高樓地基基礎方案順利過會》文章。文章稱,中建西勘院成功組織召開中海成都天府新區超高層項目1號地塊地基承載力專家評審會,認為“項目研究成果突破現行規范,為高達489m的超高層建筑地基基礎論證提供強力可靠支撐。在“項目研究背景”一欄,文章稱,“中?!境啥继旄聟^超高層項目】1號地塊是中國建筑投資、建造為一體的重大工程,該工程主樓超塔建筑高度達489m?!?/p>
深圳是中國摩天大樓較為集中的城市之一,也是諸多房地產開發商競逐城市天際線的戰場,在超高層建筑的規劃上,房企也頻頻喊出600米、700米乃至800米的口號。華潤湖貝塔,最初的設計高度達到830米,后來一路削減,從700米降至666米,2019年8月最終降至500米;深圳羅湖區的晶都酒店、寰宇大廈,原來的批準建設海拔高度分別是700米、642米,減去地面高度,兩地塊建筑物的實際高度分別為693米和633米,但到了2019年11月,均被改為500米。
武漢綠地中心,最初規劃高度為636米,比已經建成的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還高4米,但最終的建設高度被定為475米;在南京,金茂在河西的G97地塊和綠地在江北的G41地塊,此前都將建設高度規劃為500米以上甚至600米,頗有你追我趕的架勢,經過一番調整,高度雙雙降到了500米;西安的中國國際絲路中心大廈,最初的高度是501米,后來削減3米,降至498米。
政策逐步收緊 超高層建筑須兩部委復核
中新經緯客戶端梳理發現,規范超高層建筑之前就有端倪,雖沒有詳盡的方案,但管控的態度在逐漸加強。2016年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強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層建筑設計管理,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評估制度。
2016年7月,住建部在對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第3228號提案的答復中稱,摩天大樓,或稱超高層建筑,是一種高強度的開發方式,被認為可以最大限度地集約使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拓展城市空間,緩解城市用地緊張的矛盾。隨著摩天大樓越建越多,社會各界對摩天大樓的認識越來越理性,其負面問題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比如摩天大樓由于建設和維護成本高、消防風險大、破壞城市風貌,以及常常被看做“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而飽受詬病。研究認為,建設摩天大樓,反映出投資者和決策者對城市現代化、現代建筑文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認識不全面,不符合綠色、低碳發展要求,應嚴格控制。
住建部在上述答復中還稱,要求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對重要地區明確建筑高度限制,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明確用地性質、容積率、建筑高度等控制性要求。2017年7月,住建部又在回復另一名政協委員的提案中有類似的表述。
2019年9月,住建部在《關于完善質量保障體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質的指導意見》中稱,嚴格控制超高層建筑建設,嚴格執行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審批制度,加強超限高層建筑抗震、消防、節能等管理。
直至今年4月27日,住建部、國家發改委發布通知,對新建500米以上、250米以上及100米以上建筑進行了規范。通知稱,在超高層地標建筑方面,要嚴格限制各地盲目規劃建設超高層“摩天樓”,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各地因特殊情況確需建設的,應進行消防、抗震、節能等專項論證和嚴格審查,審查通過的還需上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復核,未通過論證、審查或復核的不得建設。
通知還稱,要按照《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確需建設的,由省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結合消防等專題論證進行建筑方案審查,并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備案。
秦虹分析稱,這一政策的出臺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也是考慮到了超高層建筑帶來的一些影響。她指出,政府公開文件中出現“一般不得”的字眼,就可能意味著沒有經過特殊的批準,是不被允許的。
秦虹預計,兩部委的通知后,立項新建的500米以上的超高層項目估計都會受到影響。而在建項目是否會被波及,各地可能會做一定的評估,并采取彌補措施。
巧合的是,就在4月27日兩部委的通知公布后,就有項目應聲下調。據了解,寶能集團在沈陽打造的寶能GFC,計劃修建高度為568米,是東北第一高樓,但后來漸漸鮮有提及高度問題。至今年4月28日、29日,寶能GFC的微信公眾號連續發布的兩篇文章中都顯示,寶能GFC的高度為500米。
超4成摩天樓在中國 修建過程多波折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中國早已不缺摩天大樓,與全球其他國家相比,在數量上更是遙遙領先。世界高層建筑與都市人居學會( CTBUH )發布《2018年高層建筑回顧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各地共建成88座20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占全球總數的61.5%;全球200米及以上的高層建筑總數達1478座,中國就擁有678座,占全球總數的45.9%。
從2003年起全球范圍內每年最高的竣工建筑。來源:《2018年高層建筑回顧報告》
“中國摩天大樓的數量很多,占到全球總數的很大一部分,住建部門應該對修建超高層建筑進行約束。”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宋曄皓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采訪時稱,經過多年的實踐,修建超高層建筑已經沒有過多的技術難點,但要考慮是否需要。
宋曄皓稱,在寸土寸金的區域修建超高層建筑,可以緩解用地緊張的狀況,但對于很多城市與區域而言,其土地開發強度并沒有那么大,是沒有必要修建超高層的,企業、政府等相關方則是初于各自的考量,產生了這種沖動。超高層建筑的建設成本高,運營與維護成本大,但租金、售價的回報卻不見得很理想,還要面臨著消防安全等不可預知的特殊情況的挑戰。
據了解,中國的超高層建筑以高檔寫字樓和酒店業態為主,而由于供應增加等原因,當前寫字樓的空置率高企。戴德梁行的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一線城市整體寫字樓市場空置率攀升,達到近10年最高點,目前平均在10%左右;二線城市寫字樓平均空置率更高,平均在28%左右。
“在空置率較高的城市,超高層項目將面臨著建成后較重的銷售或出租壓力,一旦發生招商困難引發財政緊縮、前期開發項目時申請的大額貸款無法償還等現象,投資風險將會愈發加大。雖然這些城市的高空置率未必都是由超高層建筑造成的,但不可否認的是,超高層建筑的總體體量巨大,動輒幾十萬平米的項目投放市場需要更長時間的消化周期。如果開發商的資金實力難以支撐長期持有,大多數開發商會選擇將項目散售,而一旦散售,項目品質將會在短期內迅速下降。”戴德梁行中國區研究部主管魏東對媒體表示。
另外,不管是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還是正在建設中的超高層建筑,都面臨著資金投入大、建設周期長等問題,停工、爛尾也常常與之相伴。已經是地標性建筑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和蘇州東方之門,在修建時風波不斷,分別歷時13年和11年才開發完成。中南集團在2012年就取得了蘇州中南中心地塊的土地,之后頻頻有停工的消息傳出,按照最新的規劃方案,該項目預計今年下半年正式開工, 工期約5年半。也就是說,如果一切順利,中南中心從拿地到落成,將是長達14年的長跑。
宋曄皓說:“我支持住建部、發改委的通知,應該對超高層建筑的建設進行規范,如果不得已非要修建,就要有充分論證?!?/p>
來源:中新經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