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深圳人均住房面積為35平方米左右,基本達到小康水平,但常住人口住房自有率僅約23%,超7成市民需要租房。”記者日前從提請深圳市人大常委會的《深圳市政府關于深圳公共住房情況的專項工作報告》(下稱《報告》)獲悉,“十四五”期間,深圳計劃建設籌建公共住房40萬套,供應公共住房28萬套,并探索將部分商業、辦公用房轉為公共住房。

深圳私人自建房占比達51%
《報告》稱,“十三五”期間,深圳建設籌集公共住房44.2萬套,超額完成原定40萬套的目標,供應26.1萬套,分別為“十二五”期間的2.4倍和2.3倍,創歷史新高。
特別是近三年,深圳逐年加大住房開工建設力度,其中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分別新開工住房約1000萬平方米、1236萬平方米、1500萬平方米。同時,改變過去公共住房“布局分散、零敲碎打”方式,形成由市住建局統籌、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等相關部門和各區政府協力推進的工作格局,加快構建深圳公共住房“基本盤”。
當前,深圳共有各類住房1129萬套,居住建筑面積共6.21億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約189萬套、占比17%;公共住房約55萬套、占比5%;私人自建房約577萬套、占比51%;宿舍約192萬套、占比17%, 其他住房(含單位自建房、村集體統建樓、軍產房等)約116萬套、占比10%。
但《報告》指出,隨著人口大量凈流入和城市快速發展,深圳面臨著住房供給緊張、房價水平較高、住房面積較小、居住品質不高、住房保障不充分等問題。
一是住房供給緊張,改善型、宜居型、可流轉的市場商品房供給嚴重不足;二是房價水平較高,通過嚴格調控,2020年深圳新房平均價格為5.4萬元/平方米左右,二手房平均價格為6.6萬元/平方米,中心城區平均房價約10萬元/平方米;三是人均居住面積小,居住品質不高。按常住人口1756萬人計算,深圳人均住房面積為35平方米左右,基本達到小康水平,但常住人口住房自有率僅約23%,超7成市民需要租房;四是住房保障不夠充分,常住人口住房保障覆蓋率不足10%,低于國家規定的23%下限要求。
擬探索部分商業、辦公用房轉為公共住房
在保障房領域,一方面目前深圳在冊輪候家庭達到40多萬戶,其中約50%為近三年入冊輪候。按此趨勢,輪候規??赡艹掷m快速擴大。
另一方面,深圳超過60%的輪候家庭集中在福田、羅湖、南山三個區,但上述區域土地資源開發接近極限,公共住房建設籌集面臨瓶頸。新建的公共住房絕大多數位于坪山、龍崗等原特區外,因距離較遠、交通和生活配套暫時不完善等原因,導致認租率不高。
“‘十四五’時期是解決深圳住房突出問題的重要窗口期。深圳將確保居住用地供應占同期建設用地供應的比例不低于30%,其中前三年,力爭供應居住用地不少于‘十四五’期間總量的70%。力爭2035年,居住用地占比達到25%?!薄秷蟾妗贩Q。
針對“區域間不平衡的結構性矛盾較突出”問題,將加強產業空間、公共服務與居住組團的總體協調關系,并通過公共交通提升通達性和便捷性,并穩步推進城市更新和棚戶區改造,尤其是在輪候家庭集中而土地資源緊缺的福田、羅湖、南山三個區,進一步加大存量土地的更新盤活力度。
“除了積極挖掘存量,優化用地結構,還將探索將部分商業、辦公用房轉為公共住房。同時,建立深圳統籌的公共住房房源跨區調劑機制,探索在調出方與調入方之間設立相對均衡的權利義務關系,建立各區房源調劑的獎懲激勵約束機制。”
《報告》還透露,隨著公共住房房源持續增加,供后監管難度也不斷加大。深圳將依托統一的公共住房基礎信息平臺,多措并舉,智能化、精細化做好公共住房的供后監管,包括健全公共住房信用管理體系,推廣小區智能化監管,建立大數據普查+人口抽查日常管理機制,探索實施公共租賃住房積分制信息管理等。
來 源: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