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深圳南山高新園的核心地帶,遠望谷大廈頂層視野開闊,深圳灣的海風穿堂而過,這座僅7層的建筑在周邊摩天樓群中并不起眼,卻以3.6萬平米的體量,承載著中國物聯網龍頭企業遠望谷的全球野心,當工人將最后一塊印有“INVENGO”的LOGO墻安裝完畢時,這座曾名為“英唐大廈”的建筑,正式完成了向物聯網神經中樞的蛻變。

7層樓撐起中國物聯網半壁江山,南山這座“矮巨人”憑什么?-咚咚租

層高密碼:7層樓里的產業乾坤
遠望谷大廈的物理高度堪稱“反常識”——地上7層,地下1層,在遍地超高層寫字樓的南山科技園顯得格外低調。然而其產業承載力卻令人咋舌:
總建筑面積達3.6萬平方米,其中辦公研發空間占2.2萬平方米,商業及產業配套約4000平方米。更在地下開辟了可容納數百輛車的智能停車場,化解了科技園“一位難求”的痛點。

2024年6月,當這座建筑摘下“英唐大廈”舊牌,掛上“遠望谷人工智能物聯網產業基地”新標識時,中國RFID(射頻識別)龍頭企業的總部基地正式落成。從2021年啟動改擴建,到2024年主體竣工,三年間這座7層建筑被注入物聯網基因——智能電梯系統、能耗監測平臺、跨樓層實驗艙,讓物理空間與數字技術深度咬合。

更名記:一座大廈的產業升級史
遠望谷大廈的前世今生,恰是深圳產業升級的微觀標本:
英唐時代(2023年前):作為深圳市英唐科技有限公司的產業辦公樓,承載傳統電子制造業務
蛻變期(2021-2024):遠望谷投資2.2億元啟動改造,新增地下工程與AIoT設施
重生時刻(2024年6月):以物聯網創新中心身份亮相,成為RFID、智能交通、智慧零售技術的策源地

這場蛻變背后是深圳土地資源的倒逼。當南山科技園地價突破每平米10萬元,向天空要空間已非最優解。遠望谷選擇在橫向空間做文章——通過層高3.5米的開闊設計、跨樓層協作實驗室,激活產業聚合效應。正如其總裁徐超洋所言:“我們要讓每個平方厘米都產生創新化學反應。”

7層樓的全球野心:物聯網的“中國芯”
在遠望谷大廈頂層的RFID測試中心,工程師正調試著厚度僅0.3毫米的柔性電子標簽。這些“中國芯”即將漂洋過海,貼在巴黎奢侈品店的服裝上,嵌入德國汽車廠的零部件中。

這座7層建筑里運轉的商業版圖令人驚嘆:
擁有6大系列100余種RFID產品,從芯片到讀寫器全覆蓋
業務觸達全球30余國,2021年國際收入占比超25%
最新布局AloT+文創+元宇宙,為300萬家庭提供智慧體驗

而支撐這一切的,是大廈內集聚的52.5%本科及以上人才(其中博士、碩士超10%),他們在挑高設計的辦公空間里,將中國物聯網技術推至全球第一梯隊。

垂直生態:如何讓7層樓勝過70層?
遠望谷大廈的魔力,在于用空間設計重構產業生態鏈:
地下1層:智能物流倉,實驗產品直通應用場景
1-2層:展示中心與商業配套,實時收集用戶數據
3-5層:研發實驗室,RFID芯片在此迭代
6-7層:戰略運營中心,全球市場動態實時呈現

這種“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的布局,使產品研發周期縮短40%。當其他企業還在為部門協調召開跨樓層會議時,遠望谷的工程師只需按下電梯,即可完成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閉環驗證。

矮建筑,高能量:灣區創新的新范式
在深圳追求“中國第一高樓”的狂熱中,遠望谷大廈提供另一種解題思路:
建筑高度≠產業高度。當周邊寫字樓為爭奪“層高第一”投入巨資時,遠望谷把資源投向智能化配置——按流量計費的中央空調、預埋5G基站的墻體、可調節亮度的玻璃幕墻,每項設計都在降低30%運營成本的同時,提升著技術創新濃度。

這種務實理念正在灣區擴散。2024年7月,遠望谷上海公司遷入創智天地園區時,特意選擇5層矮樓而非陸家嘴超高層。總裁徐超洋在喬遷儀式上直言:“我們要做物聯網領域的蟻穴——外表不起眼,內里四通八達。”

在深圳南山科技園的天際線中,遠望谷大廈猶如一個“矮巨人”——它沒有平安金融中心的云端高度,也沒有騰訊濱海大廈的炫目光環。但走進其7層空間,能聽見RFID標簽在生產線流動的細響,看見工程師調試跨境物流系統的專注,感受到物聯網脈沖穿過每一寸空間。

當夜幕降臨,大廈玻璃幕墻映出海上世界的點點漁火。這棟矮樓正以毫米級的芯片與全球對話,證明著產業創新的高度,從不由樓層數量決定。